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月色醉人处,最美是团圆,10首中秋诗词,愿您人月两团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08:34:59    

八月十五夜

【唐】殷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首联以明洁的语言,直指晴朗的中秋,万里无云,明月如镜,可笼照九州。这是团圆之夜。下文两联写月下景,却不出月字。颔联暗喻月光,将不可触摸的光芒拟物,先是似固态的冰,折射着五彩光芒,落满人衣,简直使人欲伸手去拂;再言似动态的水,不可捉摸。这两个譬喻对月亮光华的刻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相较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更增添了色彩与流动感。颈联的空间一转,从上一联的面前景中跳出,将想象中的视野放到天下:向西,仿佛看到了高大的山脉上积聚了清露。向东,看到了八月的海潮,乘着风势,翻滚着白浊的浪头扑来。这九州风貌的描写,逗出了结句:在这团圆夜,孤身在外的人也消减了愁绪。看诗意,诗人并未能与家人团圆,只是同在一轮圆月下,即便相隔千里,景趣迥异,共同的情怀,也可聊解思念之苦。这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唐】许浑

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许浑是晚唐诗坛相当重要的人物,和“小李杜”中的杜牧过从甚密。他的诗歌题材很广泛,感时伤事、怀古咏史、登临题咏、田园风光、寓兴抒怀,多所吟唱。韦庄曾赞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他的诗作都是近体格律诗,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以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的赞语。这首《鹤林寺中秋夜玩月》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七言律诗。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中秋赏月的地点和背景,颔联和颈联则以工整的对偶句描绘了月夜的美景。颔联气势开阔,颈联流动婉转,犹以前者为佳。这样美妙的月色自然让人流连不舍、达旦相望,否则错过了就只能再待来年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另外一首《咸阳城东楼》中的第二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可称得上是千古名句。也许你之前可能不知道许浑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后面这一句,现在已经成为形容重大事件爆发前紧张气氛的经典用语。其实有时候不需要太多,仅仅一句好诗就足以让一个诗人名垂青史。

旅中秋月有怀

【唐】朱庆馀

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

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

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然而对于飘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这样的时刻总是分外伤感。佳节是别人的,孤单是自己的。眼看着天边大雁成群翱翔,返回它们的故乡;云朵飞快地掠过,要回到它们诞生的山中;枯黄的树叶缓缓坠下,叶落归根。诗人心中深深的离恨和对故乡的怀念,为他眼中所见的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一切都在触动他的愁肠。然而现实中的诗人终究无法飞回家人身旁,所以只能夜夜梦回,在梦中跨越千里回到家乡,回到旧时读书的地方。“旧书堂”在这里有可能是实指诗人梦中所见,也可能只是代指故乡。相较古人千里之外便只能梦魂遥寄的无奈,现代的我们即使在大洋彼岸,也可以很方便的用电话、网络等技术和家人联络,实在比他们幸福得多。只是,是否也因为这种便利,使得我们有时反而不那么重视团圆的节日,不那么重视在一起的时光了呢?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此诗作于永贞元年(805),时白居易34岁,在长安任校书郎,生活悠闲,心境宽裕,因而诗作也往往轻快愉悦。本诗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确是白氏“老妪能解”之风格。然而于短短四句中将时间、地点、事件一一讲明,末句遥想中秋明月之清光,亦自令人神往,可以说诗人的文学修养正是在这样日常随性的小诗中不动声色地体现出来,看似句句平凡,却是质而不俗。于中秋佳节,收到这样一幅好友传来“邀同赏”的请柬,应该是十分愉快的吧。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宋】苏舜钦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返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笔此传中州。

对月往往思人,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是,古人下笔,萦怀的多是亲人朋友而非情人。中秋夜独坐对月已经很好地渲染了气氛。“节物会人意”、“阴雨此夜收”,可见作者也在试图排遣离怀。从天上的长空无瑕到江面的碧色万顷,再到自视直欲见筋脉,继之恐乘浮槎触斗牛,思绪的流转已经逐渐将诗人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国的文人逢此情此景是很容易有飘飘欲仙的离世之感的,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但是作者并没有伸发开去,尽情描绘其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而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了现实,再一次叹息纵有良辰美景,奈何故交不在,无人酬唱。钱钟书说“唐诗”、“宋诗”并不以朝代分,自这一转折处,则二者之不同或可稍见端倪。想若是李白、贺知章诸人逢此时,定是大笑出门,醉舞酒肆,而宋诗代表人物如苏舜钦者,则尽管心魂冷烈,天色欲明而毫无睡意,所做的不过是披衣起床,写下这首诗作以遥寄中州诸友而已。

中秋月

【宋】高登

绣江再见中秋月,岁去月圆人尚缺。

相望千里共婵娟,苦恨亭亭照离别。

今夕一尊谁与同,孟光举案对梁鸿。

众雏立侍俨成列,以次持杯寿乃翁。

乃翁看月揩病目,手足顽麻头发秃。

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

在异乡两度见中秋之月,两度经受别离的煎熬。如今全家团圆,场面颇为温馨:妻子举案齐眉,儿女侍立,依次向自己敬酒。尽管诗人身体已不复当年的健壮,但内心却稍获安宁,只要家人能在身边,不管流落在何处,都是值得欣慰的。这本来也符合常人的心态,可诗末的“南北”二字,却依然让人联想到南宋士大夫的无奈之感。要知道,对他们来说,不管南北分裂的现实,仿佛便是一种罪恶。所以,当他们口中吟出“不计东西与南北”这样的诗句时,内心是充满了隐痛的。时代的不幸使他们无法安然享受普通人的家庭温馨。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次句写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这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更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写出了词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将分别的哀伤与感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词人时年35岁,再度回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中秋之夜,作者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月下饮酒对歌。此时,一轮中秋的圆月转动着,放射出金色的光波,好像一面神奇的飞镜经过打磨,显得更加明亮皎洁了。对月感怀,词人情思浩荡,神驰天外,不由举起酒杯,借问月中的嫦娥:嫦娥啊!青春已离我而去,如今两鬓斑白,可却壮志未酬,我应该怎么办呢?上阕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未酬的不甘与苦闷。下阕陡转为奋发激扬之音:我多想乘着那浩荡的秋风,飞越万里长空,到北方去看一看那半壁沦于敌手的大好河山!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想象自己能像吴刚伐桂那样,除掉当道的权奸,廓清政治,实现收复国土的宏图大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

鹧鸪天·绍兴戊辰岁闰中秋

【宋】向子諲

明月光中与客期,一年秋半两圆时。姮娥得意为长计,织女欢盟可恨迟。

瞻玉兔,倒琼彝,追怀往事记新词。浩歌直入沧浪去,醉里归来凝不知。

这首词开篇交代词作的背景,词人与客人正月下相会。“秋半”即八月十五,因闰中秋,故而“一年秋半两圆时”。姮娥是嫦娥的本名,西汉时为了避文帝刘恒的名讳改称嫦娥。嫦娥是中秋节俗文化的主角之一,闰中秋对嫦娥而言是欢喜之事,作为七夕主角的织女,心中怨恨“闰月”迟了一个月。“姮娥”句对比嫦娥与织女的心境,利用神话传说写活了节日,趣味横生,又与前文“秋半两圆”相照应。下片继续写词人与友人共度佳节的场面:赏月、饮酒、追忆往事、诵记时下流行的新词。“追怀”二字,体现了词人生活在旧时心事中的怀旧情怀。词本为街头里巷传唱的小调,逐渐为文人墨客接受,向雅文学靠拢,但无论俗雅,词是歌唱的方式。词人与友人唱诵新词,放声高歌。“浩歌”句写出了超脱尘世的高逸缥缈,表达了词人心胸放达的个性特征。整首词言辞平易,意境欢愉,读来身心放松,宋胡寅《酒边集序》评其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

步蟾宫·中秋

【宋】蒋捷

去年云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

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元不负中秋,我自把、中秋误了。

去年中秋,乌云作怪,遮挡了明月。好在今年的中秋之夜,天空连一片云彩也没有,天地都笼罩在月光之下,呈现一片琉璃之色。这中秋之夜多美好呀!可诗人这个“无歌无酒痴顽老”,却嫌这月色“分晓”,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自问自答:不是老天爷有负于今年的中秋,是作者自己的心情耽误了这良辰美景,这中秋之夜的圆月,勾起了作者深藏心底的家国之思。作者蒋捷年轻时曾是一介贵公子,宋亡后是一个较有气节的遗民。中年以后,其词多表现故国之思。深藏的亡国之痛是这首中秋月夜词的抒情脉络,然而词人点墨走笔却婉曲幽深,极尽开阖之巧、吞吐之妙。